夏小和书记出席语言文化学院科研规划教师座谈会

发布者:马叶俊发布时间:2021-01-20浏览次数:879


119日,语言文化学院在A1-101召开科研规划教师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夏小和、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高志刚、发规处处长石其宝、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丁永建莅临指导,学院班子成员、近三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党总支书记姚善英主持。

院长倪传斌以“三个了解”为阐释主题向青年教师就如何进行科研规划做出指导。第一是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来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科研规划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进行结合;第二是通过了解学院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同事的研究领域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团队;第三是通过了解自身的科研实力与科研兴趣,认清自己的学术走向,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不断学习,兼收并蓄。

与会的青年教师就科研规划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语言教研室的肖进、高翔老师从高校教师的科研准备谈起,认为青年教师要对科研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学术研究不能“等、靠、要”,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锦上添花的过程。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立足自己的研究基础,抓住学校提供的各种科研申报机会,积极探索创新。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的李翠、杜可风老师探讨了青年教师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家庭之间关系的问题。她们认为这次座谈会很有意义,让青年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团队中。英语专业教研室的陆月华和孙盛囡老师在发言中强调找到正确的科研方向的重要性。如何寻找法律和英语的最优结合路径是目前探索的主要问题。两位老师虽然感觉到科研方面的压力很大,但也指出减压的最好办法是勇敢面对、迎难而上。未来希望能与学校其他院系的老师建立联系,进行跨学科合作。翻译专业教研室的胡道华、张萍、戴家琪、姚春雨、张静文和徐文姣老师分别发表了对翻译与科研关系的见解。胡道华老师建议学校遴选一批我校教师的优秀法学类著作,由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翻译成英语、俄语,这样既有利于宣传我校法学研究代表性成果,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张萍老师强调要充分利用本校“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国际平台,拓宽研究领域。戴家琪老师提醒在座的青年教师在今后开展的科研工作中,应更好地研读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做到“精准发力,力无虚发”。姚春雨老师希望继续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外语教学领域深耕,探索创新。张静文老师提出青年教师要做一个“有梦想”、“有准备”的科研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有理想、有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徐文姣老师结合自己的英语优势和法学方向,尝试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学校的法学学科优势和上合基地相结合,在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俄语专业教研室的赵凤彩、刘净娟、牧阿珍、赫潇老师来自一个年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团队,老师们学历高、业务精、充满朝气与活力。赵凤彩老师主持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秉持践行外语人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刘净娟老师尝试在科研道路上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自己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另一方面与上合基地相结合,进行俄罗斯法律翻译与研究。牧阿珍老师感觉在这充满了人情味的大家庭中,既忙碌、快乐,也有些迷茫。目前的科研计划是先将博士论文的研究进行深入和完善,然后再将文学与法律结合起来,另辟新路。赫潇老师关心翻译系列职称的评聘在学校升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她提出能否给译审在职称上予以认定?这对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研室黄红伟老师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框架下的课程设置和法律英语教材选用的建议等。

姚善英代表学院对夏书记一行莅临调研指导表示感谢。她指出,学校领导出席本次青年教师科研规划座谈会,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我院科研工作的重视,更是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增强了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信心和动力,为学院进一步多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搭建平台,指明了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夏小和就参加座谈会教师的发言做了高屋建瓴的评论和总结。他从世界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科演变入手,逐步归结到当下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问题。夏书记从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谈起,强调世界大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大学对国家的崛起起到了决定的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的发展状况,夏书记指出,当前的大学面临着三大转变,第一是从外延向内涵转变;第二是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第三是从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转变。这些变化对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有大局观。青年教师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胸怀天下;其次,青年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研习惯和生活习惯。从基本做起,通过积累获得进步,要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最后,夏书记对学院青年教师殷殷寄语,希望青年教师顶住压力,积极进取!希望大家都成为有情怀、有梦想的人!


语言文化学院

2021120